以“文化云”的理念推动文化大数据产业崛起

以“文化+”的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,必须着力把握以下几个方面

 
  牢固树立“文化+”的意识。当今时代,传统产业经济都在向创意产业、创意经济转变,“文化+”已渗入经济社会方方面面,文化经济成为发展大势。2014年,美国总统奥巴马把创意产业、创意经济提升到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战略高度,宣布每年6月18日为国家创客日。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,文化+城市、文化+产业、文化+物流也已经风起云涌,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。可以说,“文化+”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,也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战略选择。从三次产业到社会治理、城市建设、民生服务、电子商务、便捷交通、绿色生态等各个领域,都需要“文化+”理念的支撑。在这个意义上,“文化+”应成为国家意识和全民意识,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审视“文化+”的意义,强化“文化+”的自觉。
 
  牢固树立“文化+”的战略思维。要以“全链接”“零距离”的理念看待“文化+”,实施“文化+”战略,把文化产业上升到创意产业、创意经济、文化经济的时代潮流中加以认知和把握。在经济社会发展顶层设计中,要以“文化+”为指导和前瞻,高度重视提升社会发展中文化的重量、经济结构中文化的体量、各产业产值中文化的分量、商品价值中文化的含量,真正使“文化+”成为经济社会全领域的治理、经营和发展理念。
 
  牢固树立“文化+”的市场意识。“文化+”不是牵强附会,它必须顺应市场经济规律,与市场各要素实现无缝对接。要善于统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,把握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不同走势和需求,准确选择“文化+”的切入点、结合点、增效点及其内容,创新适应市场,富有吸引力、竞争力、生命力的新业态和新产品,赋予劳动力更高文化素养,赋予生产资料更多文化元素,赋予生产工具更强文化塑造功能,赋予产品更多文化内涵。“文化+”孕育的文化产业,生命力在于文化创意,要加快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创造”转变,立足市场高端前端,推陈出新,使最新的文化创意从工厂走向市场,保持“文化+”的主动权、主导权和衍生力。
 
  充分发掘文化潜力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物质文化、制度文化、科技文化、精神文化、军事文化自成体系又独具特色;不同民族、不同地域的文化丰富多彩、竞相绽放……与之形成反差的是,我们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尚存不足。各地、各领域、各行业浩如烟海的产品中,还有诸多城市没有文化标识、大量产业没有文化符号、不少产品没有文化识别,与此同时,还有一些国货起着“洋名”、挂着“洋品牌”、推崇“国际口味”。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上的不够自信和自觉,使得不少地方、领域、行业、产业、产品守着文化金山过穷日子。为此,我们必须树立并践行“文化+”的理念,深入发掘、精于选择、善于利用文化资源,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繁荣。
 
  兼顾经济与社会两个效益。“文化+”催生的产业、产品,必然承载着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,而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,是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必须遵从的基本法则。因此,社会责任必须是文化产业的第一责任,社会效益必须是文化经济的第一效益。这就要求“文化+”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,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精神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树立“文化+”的理念,必须坚持中华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,而不是为了经济效益而良莠不分。
 

蜀ICP备15035023号-4